俗話說“民以食為天”,中國人以糧食谷物為主體的飲食習慣已經沿襲了數千年。
現在,無論是健康欄目,還是營養學家,都很推崇“吃些五谷雜糧”這一觀念。
其實,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先秦時代的中醫經典《黃帝內經》中就有了『五谷為養,五果為助,五畜為益,五菜為充。氣味合而服之,以補精益氣』的飲食理論。

自古以來,中國人就秉承『治未病』的理念。在悠久的歷史摸索中,探索出了『藥食同源』的寶貴觀點。
中醫認為五谷既是食物,又是藥物,有食療滋養的功效。五谷搭配五果、五畜、五菜等食用,對人體益處更大。

現在,就一起來認識一下什么是『五谷雜糧』,『五谷雜糧』又有什么作用?
『五谷雜糧』的說法有相當久遠的歷史,中國古代各個時期對『五谷』、『雜糧』的概括也不盡相同。
先秦時期
先秦早期的中醫經典《黃帝內經》中,『五谷』被稱之為:粳米、小豆、麥、大豆、黃黍。
而在先秦后期的戰國時代的《孟子》中,稱『五谷』為:稻、黍、稷、麥、菽。
2.明朝李時珍時期
明朝的醫藥學家李時珍的《本草綱目》中記載谷類有33種,豆類有14種,『五谷』總共47種之多。

這是因為先秦時期的食物比較單一,后來隨著歷史的發展,中外交流愈加頻繁,越來越多的外來食物在中國繁衍生根,豐富了中國人的飲食。
如我們現在經常吃到的大蒜、香菜、核桃、胡蘿卜、菠菜、花生、玉米、紅薯、土豆、南瓜、四季豆、西紅柿、辣椒等,包括宋朝時期普遍種植的占城水稻,曾今都是來自國外的“舶來品”。

現在所說的『雜糧』包括:高粱、小米、蕎麥、燕麥(莜麥)、大麥、糜子、黍子、薏仁、綠豆、小豆、蠶豆、豌豆、豇豆、扁豆、黑豆、花生等。
先秦時期的中醫經典《黃帝內經》在談到飲食養生時,將『五谷為養』放在第一位,認為五谷是人們日常飲食的基礎。
古代中醫書籍中就有關于『五谷雜糧可養五臟』的記載,而早在古代民間也有『一谷補一臟』的說法。
那么,『五谷為養』究竟是養什么?
下面,我就和伙伴們一起來了解吧~
1. 養氣血
五谷雜糧是氣血生化之源,人們吃進去的五谷雜糧經過脾胃的消化吸收,會轉化成氣血。
氣血是人之根本,氣血充足則人精神充沛,反之,氣血不足的人往往小病不斷。所以人每天都應該吃點五谷雜糧。

2. 養五臟
五谷雜糧可以安養五臟,早在古代,中醫就有『一谷補一臟』、『五色入五臟』的理論。
『一谷補一臟』理論認為,每一種食物,都能滋養人體的器官。比如小米補脾胃、大米養肺、小麥養心、大豆養腎、高粱滋肝......

『五色入五臟』理論認為五種顏色(綠、紅、黃、白、黑)的食物,屬性不同,歸經也不同,各入不同的臟腑,各有不同的養生保健功效。
『五色入五臟』具體體現為:綠色養肝,紅色養心,黃色養脾,白色養肺,黑色養腎。比如黑色的黑芝麻、黑米養腎,紅色的西紅柿、火龍果養心......

現代科學研究證明,食物的營養價值確實與食物的顏色有著密切的關系。
在中醫養生看來,五谷不僅可以裹腹,能填飽我們的肚子。還是食療養生的上好食材,滋養著我們的身體。五谷雜糧滋養身體的作用,一點不亞于肉類和果蔬。
『五谷雜糧』不僅有食療滋養功效,而且相對于精米精面,五谷雜糧更有很多優勢。
那么,我們一起來看看『五谷雜糧』的優勢在哪里吧~
1. 含有較多的膳食纖維
膳食纖維被稱為人體的“第七營養素”(前六種營養素是蛋白質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、維生素、礦物質、水)。它的的主要作用有降糖、降脂、減肥、通便。
由于加工程度的不同,五谷雜糧保留了比細糧更為豐富的營養成分,五谷雜糧有『第七營養素』的美稱。

2. 中和人體酸堿度
五谷雜糧的食物偏堿性,可中和人體酸性環境,緩解疲勞,增加體能。
尤其是勞累過度或者是感覺身體疲乏的時候,用五谷雜糧煲粥、煮飯食用,能緩解疲勞,促進體能的恢復。

3. 維生素B1含量高
維生素B1能增進食欲,促進消化,維護神經系統正常功能。
本來水稻、麥子的維生素B1含量并不比粗雜糧少,但是加工成精糧后維生素B1就有大量損失。
而粗加工的五谷雜糧能相對較多的保留維生素B1。

天生萬物,獨厚五谷。
五谷得天地之氣最全,
得水土之氣最厚。
現代,很多人錯誤的認為飲食的美好就是吃得精細、吃得香。長期“食不厭精”地吃精米、精面等精加工食物,五谷雜糧攝入不足。
這樣的最終結果是體內缺少纖維素和一些營養素,身體也呈現出各種問題,導致心腦血管疾病、糖尿病及其他慢性病多發。
若能經常食用五谷雜糧,吸收來自大自然的能量,感受返璞歸真的質樸生活。
不僅能滋養身體、均衡飲食營養,起到調節健康的作用,更可以防止許多“現代病”的發生。
